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0的文章

宅宅起立 1234,2234

 宅宅起立 1234,2234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291664540897857&id=114408138623539 忘了哪一年,台灣開始威脅萬年教授要做評鑑,評鑑不過會開除,雖然到目前好像沒有什麼人被開除,還讓不少人為了增加「業績」把學校變成速食加工業,但是突來的壓力讓原本閒園野鶴的校園,好幾個不同年紀的同仁健康出狀況。 因為老師的健康鬧上新聞媒體,學校保健中心的護士就常常打電話給常常宅在家裡帶小孩的我,要求我要做適當的運動。 我說我有做家事,還整天追著小孩跑,因為已經老大不小,每天都累得不成人形。 護士正色警告我,掃地、拖地⋯⋯這些都不是運動(咦,功夫片裡掃地🧹、拖地都是功夫耶,追小孩更是不得了的🐼功夫),要我做正常的運動。 我推說沒有時間啦,護士看我冥頑不靈,就不斷打電話來提醒我,說是校長要確定我們都有在做適當的運動,不要再讓記者跑來問校長為什麼把老師逼上梁山。 不過,校長,你 你 ☝️不會太閒了嗎? 和護士爭辯什麼才是運動(運動)時,猛然想起 back to the future 裡,1855 年的古早人聽dr  brown 說20世紀的人都不勞動,卻花錢去做運動,感到不可思議。 加油,1234、2234。宅在家裡,除了掃地🧹、拖地也可以打打太極☯️拳,這些都是運動🏊‍♀️。

數論文、比經費是資本主義、市場文化。

  數論文、比經費是資本主義、市場文化。 以前有個數學系的朋友,現在是大師級的學者,以前常跟我說E. Cartan 和 H. Carton 父子都是數學天才,父親的論述像牛頓時期的學者寫在書上,他主要貢獻都寫在12本書上,兒子論文一海票,雖然父子都是重量級數學家,但是父親Cartan級數遠在兒子Cartan之上。(不過有了google,很快就發現,故事中的數字好像和事實有點出入,但是精神還是差不多) 這個數學系的朋友,現在已經是大師級的學者,我看他也是著作等身,為了養一大群學者,不得不屈從出版社試圖或隨波逐流所營造的出版文化。 以前丘成桐說過他年輕時在一票大數學家面前描述他如何解決一個數學大難題,當場大師都看不出他的證明有什麼破綻。 某大師回到加州後,寫一封信給他,請教他一個問題。丘馬上看出自己證明有個洞。當下裝作沒收到信、已讀不回。 丘說當時慶幸沒有email,更沒有line,他有半年時間補🕳️,半年後若無其事的保全他的驚世之作。言下之意,對現在速食文化很不以為然。 我的老師好幾次告訴我,西雅圖有一位學者,門口貼著「本研究室本年度累積論文量xxx」,因為論文數量龐大,擺明他連「看自己論文的時間」都沒有,那張告示就像小偷在警察局公告欄榜示:「本席目前戰果如何如何」,讓人感到學術殿堂居然可以如此XX 老師還說,那個系也有一位教授,升等之後指導的優秀學生非常多,但是他升等後就沒有自己的論文,指導學生的論文,不管他有多少貢獻,他都不掛名,因此升等後他就沒有發表任何論文。但是那個系的人都知道原委,非常尊敬這位學者。 諾貝爾獎得主 K Wilson 在得到Cornell的tenure前只有3篇已經發表的論文,但是他們都知道他是天才,而且他的論文發表在全系所有教授的論文裡。每個人都有求教於他的經驗,每個人的論文裡都有他的貢獻,系上的大老在他拿諾貝爾獎後,把3篇論文得到tenure 這件事掛在嘴邊,對他們是伯樂深以為傲。 撼動量子場論的費曼和許文革,他們當紅時期每年論文數量,數量都是兩篇上下,他們一定很難想像學術界怎麼會被出版社弄成麥當勞、漢堡王,還以「法式薯條」文化自豪,氣死法國人。🎵 當最乾淨的數學系也被迫開始數論文,人文學者被污染的時代恐怕也不會很遠🎵 這樣,人類文化最後的淨土,恐怕前景堪憂⋯⋯

蚊子剋星:「雷射炮」問世!

蚊子剋星:「雷射炮」問世!

有用的真的有用嗎?沒用的真的沒用嗎?

 有用的真的有用嗎?沒用的真的沒用嗎? 1983剛到美國,最先發現的差異就是,超市結帳櫃檯不收100元大鈔,要去超市出納那裡換小鈔,印象中還要填一些資料、驗證個資。 還有,3元就可以抓一隻活跳跳的lobster🦞回家。 最新鮮的記憶,就是超市櫃檯結帳服務人員,用收銀機感應商品後,如果總計6.59,他會根據收銀機的結算餘額3.41,拿出3.41出來,然後用加法,找錢給你,口中開始數:收你10元,總計6.59,找你(找你一分)6.60、(找你一毛)6.70、(找你一毛) 6.80、(找你一毛) 6.90、(找你一毛) 7、(找你一元) 8、(找你一元) 9、(找你一元) 10。 這樣你不但不用自己數一次找的錢,只要跟著加法運算就可以。這個方式的確不錯,簡單易學,小孩子都可以學會,也可以應付簡單的生活需求😄。 可惜,優點常常就是缺點,缺點也常常就是優點,太依賴幼稚園數學,會讓很多人覺得數學沒有用,一旦輔助的機器罷工,所有人也只能跟著罷工。👀 有一次剛好碰到超市停電,收銀機無法工作,我前面還有等著結帳的兩個顧客,因為服務人員和顧客都無法用小學數學把商品價格加起來。 為了趕快回家煮🦞,我就跟服務人員說:我幫你算,我快速的用心算,幫前面兩個擋路的顧客結算,讓服務人員收錢、找錢,然後我也一樣結帳,因為急著回去料理🦞,排在我後面的就無法提供服務。 雖然我是「宇宙級」的超級會算😄,國中時也常幫老師算同學總分,從不出錯。但是他們並不知道我是算真的、算假的,到底有沒有亂算,無助下只能當我是收銀機,完全信任。可能也跟「亞洲人都很會算」的刻板印象有關吧,當時我說什麼他們就聽什麼🤔。 當時我心裡很想跟他們留下一句 useful math. 誰說數學沒有用,詐騙集團騙你,都只用小學數學。 不過,我很快就發現,跟信用卡公司有糾紛時,只要說我要告你,電話服務生幾乎會立刻妥協,只要不是很大的金額。 後來才知道,大部分公司都授權電話服務生,小額款項的妥協額度。因為處理10元、20元,耗費的時間、人力成本可能遠高於這些金額。 既然數學不好,無法處理困難,只要趕快讓不耐煩的顧客開開心心的離開,就可以免去很多麻煩。這樣的幼稚園經濟學,可能也是他們面對過度依賴機器的配套措施。 這麼說來,有用的真的有用嗎?沒用的真的沒用嗎?有用的真的沒用嗎?沒用的真的有用嗎? 有人為某件事情瘋狂,背後必然有吸引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