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6的文章
  能追尋、實現理想的人是幸福的、幸運的,幸福的人不會也不用在乎別人異樣的眼光 大約十年前,有一位在南美洲受教育後,到巴黎當助理教授的朋友來訪,他抱怨法國「稅率很高」、「學校的工友薪水跟他差不多」,他覺得第二件事很不公平。 我也不是很有興趣想知道他說的是不是正確,只是覺得很有趣,想笑他「如果不是這樣的薪資結構,法國人可能更多人要當學者,根本輪不到你來搶工作」。 除了有產學連結的少數系所,學界薪水低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在美國也是一樣。尤其是在理學院,你只要願意往工業界走,(或者老闆覺得學界不適合你,勸你趕快去工作),一畢業薪水就會遠高於你的指導教授。當然你的老闆不會羨慕你,學生也不會因為老闆的低薪而瞧不起老闆(少數怪人除外)。畢竟每個人在選擇自己的人生時,都有有自己的價值觀。 其實,留在學界除了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還可以培育社會需要的人才,對比數百年前苦心建立學術環境的先輩,在低薪甚至無薪下努力,我們今天才有比較寬裕的空間可以存活得比以前更好,還不用被當成「怪胎」看,只要不要和別人有利益衝突,多數人會對你維持相當的、表面上的「禮遇」。活在這個比較文明的社會裏,還算相當幸運的。 其實,這個社會也到處都是在追求理想的人,「講話很沒禮貌」的人其實是少數。一天到晚煩惱這些怪人的「譏笑」或「嘲弄」,實在只是和自己過不去,浪費時間也實在沒有必要。 到處都是有理想的人 有一個朋友在將近30年前,在一所還滿有名的私校擔任副教授,他給我看當時的薪水單印象中大約35K上下。但是他說因為有博士學位,學校另外「私下」給了五千左右的外快,朋友說這多出來的五千直接給了系上一位窮困的學生,大半薪水也都捐出去,一點也不在意薪水「高不高」。其實,他根本搞不清楚薪水多少才是恰當,當初走上這條路心裡只想「溫飽就好」。 後來朋友也來了新竹,有趣的是,他在新竹碰到一位在某個研究單位工作,幾年前剛從美國拿碩士學位歸國服務的甲,甲好奇的問他副教授的「薪水」是多少,印象中那時公立學校的副教授大約45K上下。甲一聽45K的反應居然是「那你讀博士學位要幹什麼?」 朋友第一個反應是很好奇,教授本來就很低薪,甲難道不知道嗎?朋友也對好友甲的回應很失望,以為甲也是世俗之輩。沒想到沒幾個月後,甲就辭掉研究工作到台北去當社運志工,一個月只有20K,朋友這才發現原來自己沒有看錯人,而且這個社會有理想的人到處都是,感到「得不孤必有鄰」
 有一位知名的大數學家,大學跟我同年,有一次告訴我,他證明完一個定理,就會去找其他書,看看是不是有其他方法證明這個定理。我猜因為這樣,他才有辦法在數學界大放異彩。 還有一位學姊,他說他把課本的式子一個一個導完後,就把課本合起來,自己想辦法把剛證明的式子重新推導一遍。也許這樣的磨工,讓他成為一方之霸。 當初我聽他們講的時候,很不以為然。我想學的東西這麼多、眼前一堆有趣的物理等我去學,哪有功夫在那裏慢慢磨。 那時心裡想這些人「腦袋」異於常人,明明眼前一堆誘人的道理在吸引你,居然能老僧入定,不為所動,自顧自的打起太極拳。 現在想來,異於常人,恐怕才是他們能雄霸一方的原因。 有個學生興趣廣泛,什麼都有興趣,什麼都做,跟一堆不同領域的人都有過往,最後也有非凡的成就。 儘管有人說,現在的學生不行,徒有見多、沒有識廣。儘管如此,我還是對年輕的一代充滿期待,他們的見識、觀點,和我們實在很不一樣,他們的世界也充滿奇幻、誘惑,而且這樣的世代,除了多元成長之外,在學術界也有異軍突起的榮景之象。 其實面對這樣的變化,我們似乎也只能順水推舟,只能期望這個「異於常人」的世代,也能幫助自己成為開彊闢土的一代。 老一輩的看我們大約也是一樣的反應,我們好像也沒有表現的太離譜。其實人生就是關關難過關關過,不用多慮。 有的人抱怨學生來面試胡言亂語,其實很多學生只是緊張,沒有太多歷練,碰到大場面腦袋一片空白而已,或許不用過度緊張。更何況,不只考生的回答很天才,有的考官問的問題也是很天才。 以前男女授受不親的時代,很多同學一看到女生舌頭就打結,只能自嘲:「平常一條龍,看到女生就變成一條蟲」,這一代的朋友也沒有錯過什麼重要的歷練。 人生,認真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