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6的文章
想辦法走出自己的世界,快樂的擁抱其他人的世界,一定會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 https://www.facebook.com/home.gore.7/posts/1449154761765073   編輯頁 「多世界詮釋」大致上可以說,只要你做測量,世界就會分裂,自己走在自己「創造」的世界裡,和其他的世界「分道揚鑣」。 回國這麼多年,很喜歡系、所務會議大家難得齊聚一堂的機會,大家可以互相交換對教育方向的想法。 很快的發現,開會發言時很少有人在聽你講話。多數人都忙著和座位旁的人小會議,很少在聽正在「正式」「發言」的人講話。 很快的又發現,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開完會還會不理會「會議結論」,除了繼續我行我素,還會到處講自己以為的「會議結論」,還會以錯置的「記憶」,轉述其他人「沒有講過」的話。 被冤枉後,不管你怎麼解釋都沒用,同樣的解讀依然得不到澄清。 不過,有時候,很多人也「實在」不記得自己曾講過的話,當他說「我怎麼可能」講過那種「不合邏輯」的意見,你只好承認「理當如此」,然後還會開始懷疑自己奇怪的「記憶」。只能說這個世界真的很神奇。 在自己的世界裏,有的人覺得自己是世界最幸運的人,有的人覺得自己自己是世界最苦的人。其實,再怎麼宅,量子纏繞還是神奇的聯繫著不同的世界,你會是「世界最苦的人」的機會微乎其微。 第一次知道多世界說,覺得實在神奇得無法想像,但是現實的人生裡,幾乎到處都是活在自己世界裏的人。 想辦法走出自己的世界,快樂的擁抱其他人的世界,一定會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多世界诠释

教學初體驗

   教學初體驗    編輯頁 當你覺得人家在「羞辱」你的時候,想清楚「你們」是誰,不要自己莫名奇妙的對號入座。最重要的是,「盛怒」下不要隨便發言,不要隨便用「你們」抱怨、指責不特定的「你們」。 講一個朋友和「你們」有關的教學初體驗: 《《 剛來教書時,憑著一股無比的熱情,讓學生知道我很愛教書,很愛他們,雖然我不管他們能不能吸收,還是「熱情」的教他們我自認他們「應該」要學會的東西。雖然沒有點名,還是能藉由「熱情」衝高出席率。 我有多熱情?我都是上課前十分鐘就站在教室外等上一堂的老師下課,立刻就站在前面等鐘響馬上開始講課,不但連上兩節不下課,還等130分鐘後的「上課」鐘響,下一堂課的老師來趕才下課。 以前學生的教學評鑑,有一道問題「老師有沒有準時上下課」我都得零分,我氣得痛罵教務處,把教學評鑑改成「教學反應」,還把那道「誤導學生」的問題改成「老師有沒有遲到早退」。當然我後來才知道,學生討厭老師遲到早退,更討厭老師「永遠不下課」。 雖然我看得出來有的同學學得很苦,但是職責所在,不能放鬆,對應的方式只是「考得很簡單」。雖然學生跟不上學習步調,我的課出席率還是幾乎客滿。當年,即使現在也是,其他老師的課很少有這麼客滿的,所以我一直很得意忘形,覺得自己即使「教得學生唉唉叫」,還是很受「歡迎」。 有一年我教一班110人的普物課,平常還是有九成多的出席率。有一天發現只來了一半,我生氣的問怎麼回事?學生說下一堂要考微積分,很多同學要準備考試。 當年年輕不懂事的我,無法接受學生因為考試「不愛我了」,在盛怒下「高聲指責」那些沒出席的同學,高調的說「你們」讀書應該怎樣怎樣,「你們」這樣這樣很不應該。忘了這些「你們」根本不在場。 結果,下一次上課出席人數居然只剩 1/4。這下才知道犯了大錯,不應該在盛怒下亂講話。雖然自認很厲害,但是多數學生還是認為我不會教書,(怎麼知道?以前的教學評鑑結果我的熱情滿分,其他的乏善可陳)在這種情況下還願意來聽課的學生,我無論如何都只能感激,感謝他們願意來,我才有機會給他們我要給他們的人生課題。 所以我又笨笨的說「我不是在指責那些同學」,我指責的是「什麼什麼」。後來才知道,課堂上剩下的 1/4 有一些是上一堂課也沒來,不知道我在指責「他們」的「你們」,這下剛好「唸」個正著,正面對決、正面得罪,所以出席率又跌了不少。 發現學生不來,終於知道發言之前要先弄清楚底下是
 老師是「很榮幸能在你的成長路上曾經陪伴過你」的朋友  三人行必有我師,說有時候不好的老師也是可以借鏡的老師。自己教了這麼多年,只能說很努力想當個好老師,雖然努力可能還是不夠。 因為師生的不對等關係,在還維持師生關係時,很多老師不會接受學生的禮物,第一堂上課時就會明示「能夠教你們是我們上輩子修來的福份,請同學不要在物質上作文章。」 有同事轉述:不曉得是不是被學生誤以為是在暗示,結果有一位學生居然還是來送禮,拒收時還是再跟他講一遍,老師不收學生的禮物。看學生一臉疑惑,擔心他誤以為老師覺得禮物不夠份量,等一下換成貴金屬就更頭大了。 所以同事很慎重的再一次告訴學生,「我比較希望得到的是你的友情,你以後不管有成就或人生低潮時都不要忘了在這裡的點點滴滴。」 老師或許不是一個對學生有幫助的老師,但是我們可是盡心盡力的幫忙,希望能在你們的研究生涯裡幫上一點忙。不管功過如何,師徒一場,最少緣盡席散後,希望我們還是好朋友。 自己成長路上碰過好老師,也碰過壞老師,好好壞壞自然點滴在心頭,自然會感激那些在人生旅途上幫過自己的老師,自然會尊重那些好老師。 也是這些成長歷程,讓我們了解,尊重是要透過努力付出去換取,不會因為我們是誰誰誰,人家就會尊重你。更好的是,我們這個非常友善的社會,也真的會尊重那些無私付出的無名英雄,毫無保留的。 不管如何,在學校裡修行,身為老師有比別人更好的機會接觸毫無防衛心理的學生,讓友誼建立的橋樑更容易,所以能這種機緣只能讓人由衷感激。 當然啦,有時老師的一些作為不一定對學生的胃口,所以老師還是會跟學生說,「有的好老師不一定受到學生的歡迎,有的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不一定是好老師」,希望學生能看透不同老師有不同的作為,要多給老師一點時間,時間久了自然能看出老師是不是真的好。
 英國的大學沒有大學聯招,申請牛津大學物理系大學部要先考pat 這種牛津物理系出的測驗。  測驗時間 2小時,附錄上題目是數學11題、物理14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題目難度相當於我們所謂的中偏易,卻可測出學生學習深度的考題。 底下是他們在網頁上公佈的考古題,題目對有志物理研究的學生而言,相當淺顯都很難恰當形容。 重點哦,考試是「免費」的,英國到處都有測驗中心可以考試,很多高中也提供測驗。總之,英國人不懂得「作弊」,考試稀鬆平常。 通過初選的學生才會受邀參加面試,學生面試時大約需要在牛津校內停留三天,底下有相關連結和說明。 考古題之一: http://www2.physics.ox.ac.uk/sites/default/files/Sample-Paper_0.pdf 很多連結更動, 資料都在這裡 *有趣的答案手稿: http://www2.physics.ox.ac.uk/…/de…/files/Model-Solutions.pdf 2015 pat 考卷 https://www2.physics.ox.ac.uk/…/2011-0…/sample_pdf_61553.pdf 歷年考題、答案 https://www2.physics.ox.ac.uk/…/physics-apt…/pat-past-papers https://www2.physics.ox.ac.uk/s…/undergraduates/applications 底下有說明各種成績不是主要考量,「動機」和「描述物理現象的能力」被排在最前面。 Physics admissions criteria The Department is looking for students who can demonstrate: Motivation: a real interest and strong desire to learn physics.  Ability to express physical ideas using mathematics; mathematical ability. Reasoning ability: ability to analyse and solve problems using logical and critical approaches. Physical
  想辦法走出自己的世界,快樂的擁抱其他人的世界,一定會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 「多世界詮釋」大致上可以說,只要你做測量,世界就會分裂,自己走在自己「創造」的世界裡,和其他的世界「分道揚鑣」。 回國這麼多年,很喜歡系、所務會議大家難得齊聚一堂的機會,大家可以互相交換對教育方向的想法。 很快的發現,開會發言時很少有人在聽你講話,忙著和座位旁的人小會議,很少聽正在正式「發言」的人講話。 很快的又發現,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開完會還會不理會議結論,除了繼續我行我素,還會到處講自己以為的「會議結論」,還會以錯置的「記憶」,轉述其他人「沒有講過」的話。你怎麼解釋都沒用,同樣的解讀依然得不到澄清。不過,有時候,很多人也「實在」不記得自己曾講過的話,當他說「我怎麼可能」講過那種「不合邏輯」的意見,想像也是如此,然後就會開始懷疑自己奇怪的「記憶」。只能說這個世界真的很神奇。 在自己的世界裏,有的人覺得自己是世界最幸運的人,有的人覺得自己自己是世界最苦的人。其實,再怎麼宅,量子纏繞還是神奇的聯繫著不同的世界,你會是「世界最苦的人」的機會微乎其微。 第一次知道多世界說,覺得實在神奇得無法想像,但是現實的人生裡,幾乎到處都是活在自己世界裏的人。 想辦法走出自己的世界,快樂的擁抱其他人的世界,一定會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多世界诠释
  0與1之間比我們想像的多元,根據「哥本哈根」學派的量子詮釋 這幾天有性別平等團體的朋友反應,希望行政單位不要要求大家寫「戶籍」和「性別」,認為這是「隱私」。戶籍和性別都是人類喜歡「分化」的表徵行為,表面上是方便「行政」處理,背後隱藏的「社會」意涵可能才是值得「探討」的地方。 有趣的是,人類喜歡把巨觀的天象和社會現象連結,卻比較少人知道,這些社會現象和微觀的原子世界也有幾許類同。這些類同,或許是在告訴我們,「有機」的人類社會行為和「無機」的自然現象有著無法分割的關聯。 其實,一群蜜蜂如果不看成一個「單一」個體,就會有很多我們覺得不合理的現象:裡頭有「好吃懶做」的蜂王,有「嗡嗡嗡」的工蜂,兩者互相抱怨,看起來很不合理。有文學家以人體類比,左手抱怨受到和右手不一樣的待遇,時常受到冷落,小指抱怨中指喜歡亂比招惹不必要的麻煩。那,一個社群的人可以視為一個單一的個體嗎? 阿凡達電影裡,也試圖傳達這個問號。有人認為地球本身就是一個「有意識」、「有生命」的生物,英國的天才霍金甚至認為「生命」就是能量的一種形式,生命活動不過是能量的轉換過程,所以或許任何物質都有「生命」,人類根本不用擔心生命是否能夠在宇宙裡延續。 微觀世界也是如此 如果說中子是 0質子是 1,我們知道因為 0 比 1 重 1/2000,所以單一的中子 0會自然蛻變成質子 1,雖然半衰期很長。 其實,01 之間其實也不是壁壘分明。我們也知道太陽這類正在活躍的恆星裡,除了氦元素之外,外圍大氣層主要都是 1,沒有 0。問題是:核融合反應要由兩個 1 和兩個 0 才有辦法合成「氦」客,再堆積在恆星的核心部位。 雖然恆星大氣裡只有 1沒有 0,但是一大堆 1「知道」只要轉變成「氦」後,系統會更穩定,所以有少數 1就會「自願」逆轉成 0,然後和 1 合成更穩定的「氦」。很多生物也有類似角色的互換行為現象,我們會訝異的原因,只是我們常以「單一」、「人」的角度看事情,原因可能只是前輩們認為,這樣論述比較方便「思考」、「分析」、「討論」、「傳承經驗」。 根據「個本哈根」學派的看法,根本就沒有 0 和 1,在渾沌狀態下只是一堆能量在做集體活動,只有我們拿儀器去測量時,就像行政單位要你填姓名時,才會看起來像某某人。問題是,有人認為實驗室的儀器不是「微觀」的量子儀器,是「巨觀」的古典物體,很可能就像要求別人表態的行政部門,被要求的人有可
  並不是所有家長都希望小孩子「會考試」、「會唸書」 https://www.facebook.com/home.gore.7/posts/1445829488764267 很多朋友說,當年如果沒有九年國教,他們很可能不會去讀初中。不少朋友都說,他們的家長根本不太贊成他們讀太多書,說會「越讀越笨」,對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笨拙表現,非常不以為然。 這些家長的「價值觀」其實是很現實的:讀越多賺越少,很多「天才」最後被「瞧不起」讀書人的大老闆當X才使喚。如果只是從物質角度看的話,這些家長的確有獨到的眼光。 有位同仁以前想出國留學,家裡還險些鬧革命,因為他媽媽一直說:趕快結婚、趕快生小孩比較實在,還要朋友趕快找個高中教書對社會比較有貢獻。 學校有位大老小學時,帶功課回家寫會被老爸打,罵他讀書沒有用,要求他不要把功課帶回家。大老說當年要不是他大哥護著他,他不太可能有機會升學。 總之,這個社會上什麼人都有,所以什麼老師都有,當然也是什麼家長都有,只是有的「恐龍」聲音比較大,但是不管聲音有多大,他們只代表這個社會的某些「價值觀」。 少數聲音有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只是「恐龍」,不是恐龍的人,學習怎麼認真看待這個社會的多元分佈、學習如何分辨真正的恐龍、超越恐龍,最後將恐龍這個詞從我們的字典移除,恐怕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成長課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