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對老師做的是教學反應,不是教學評鑑

有個同仁說,他去美國留學,教量力的老師教得非常淺碟,程度和大三近物導論差不多,因為多數人都「聽得懂」,所以學生好喜歡這個老師。
教電動力學的老師卻是教得非常深,沒學過的、不做好預習、回家不做功課的,一定跟不上進度,結果很多人抱怨連連。但是程度很好的學生都知道老師教得非常好,可以學到很多課本不會有的學問,來上課就是要學這些好功夫。
這兩位老師在學界都赫赫有名,他們會這樣教,可能是覺得這樣教對學生最好,但是學生卻不一定了解,怎樣對學生比較好。
回來教書以後,有位前輩轉述,很「誇張」的描述有一位同仁「只教第一章」,學生滿心喜悅的畢業,留學時才發現老師很多都沒教。
我就在教務會議要求學校正名,把學生的教學評鑑正名為教學反應,希望學生和老師都清楚,這些反應只是反應老師的教學模式,學生是不是能夠接受。
這些教學反應還是非常重要,老師可以經由這些問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或者更清楚如何更有效的讓學生知道「老師為什麼要這樣教的原因。」


Incomplete、學期成績可以打及格與不及格


個人還在教務會議積極爭取,成功讓成績可以以及格、不及格區分,鼓勵學生不要對分數錙銖必較。也成功在學期末,學生未完成要求前,讓成績可以註記 I, 可惜學校僅同意註記在下學期開學前必須更正。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高文芳的物理🐶宇宙樂園🐶

publications

家族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