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a.ylib.com/MagArticle.aspx?id=3504&utm_source=fb_SA&fbclid=IwAR3YqEgkmVa-qZ0tNrMwwj5qDadbvN27d8xKSW2W1jII7h5VJeiQXYCaq4Q

真正有長遠價值的知識,常常表面看起來「沒有用」。科學發展的足跡👣,都是來自前輩的「空想」,當時,「空想」、「學者」是祖上有德的享受,多半靠家人有錢才能有的奢侈活動。

費曼發展「路徑積分」詮釋量子力學,每天胡思亂想,想的都不是「有用、沒用」,只想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最後才能「意外」發現影響深遠的「知識」,影響的,不只是一個世代的科學發展。

人生很長,設法讓自己跳脫「有用、沒用」的框框,找尋自己人生的價值,才是投資自己未來的巧門。


🎵 高涌泉文章 科學人剪影

10多年前,我曾在台灣大學理學院聽過地質學家許靖華教授一場演講,內容已沒什麼印象了,但題目卻至今難忘:「為什麼牛頓不是中國人?」雖然不記得許教授講了什麼,但就題目推斷,他當時是在談科學史家所謂的「李約瑟問題」。20世紀的英國學者李約瑟(Joshph Needham)下了極大功夫研究中國科技史,出版了巨著《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有20餘冊,考證出直到15、16世紀中國的科技仍然比西方高明。這個結論很自然地引發了一個問題:既然如此,為何中國沒能和西方一樣發展出近代科學?亦即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自己的伽利略、克卜勒、牛頓?李約瑟的大哉問,至今學界仍然議論紛紛。有人認為這個問題和「你的名字為什麼沒有出現在今天的報紙上?」一樣,不是太有意義;有人質疑李約瑟沒能區分科學與技術,才會認為中國的科學沒有落後於西方;有人認為是士大夫至上觀念害了中國;有人相信中國沒有一神論宗教信仰也是原因。李約瑟對於阻礙中國科學發展的各種可能因素,例如不重視理論工作、沒有希臘的幾何學、官僚體系、輕視商人的傳統、沒有發展出資本主義等,都程度不一地探討過。由於中國文化重實際輕抽象,與深受高度理性的古希臘文明影響的西方文明差異... 



氦的發現與回收 氦是 1868 年天文學家觀測日食時的太陽光譜線時,意外發現的新元素,以太陽神 Helios 命名為 Helium ,也能突顯氦元素發現的曲折歷史。 氦元素質量比大氣主要氣體分子氮和氧輕很多,只要從石油或岩層溢出,就能輕易的飄到地球大氣層上方。雖然只有少數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