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指的是民間消費每增加一元累積的總消費倍數。

民間消費增加一元,代表商家收入也會增加一元。商家要從這一元拿出一定的比例,支付額外的營業費用。這代表其他商家的收入也會增加,他們也要拿出一定比例支付額外的費用⋯⋯。這個連鎖反應會倍數擴大總消費金額。

乘數效應可以用等比數列計算。以這次振興券五千元的金額為例,若商家的成本是收入的八成,最後會有五倍的乘數效應,也就是五千元的原始消費可創造兩萬五千元的總消費:

總消費金額 = 5000 +5000(0.8)+ 5000(0.8)(0.8)+ 5000(0.8)(0.8)(0.8)……… = 25000」

 學經濟的?腦袋真的和一般人不一樣?消費金額是守恆的,應該看每一個商家都只得到20%,

實際總收益 = [ 5000 /n1*n1+5000(0.8)/n2*n2+ 5000(0.8)(0.8)/n3*n3+ 5000(0.8)(0.8)(0.8)………]*0.2 = 25000*0.2=5000

n1,n2⋯是第一手、第二手參與分配實際收益的人數。例如股東、聘雇人員。

消費再多,商家實質收益就是來自分配5000元。這種總消費金額的話術,感覺像老鼠會的話術。而且這和是否用現金或代幣券去消費無關,總收益就是消費者總支出,魔術師再變也沒用。

羊毛出在羊身上,不管中央、地方政府加碼,都是來自我們的納稅錢,最後真正出錢的是地球。以前修經濟學,只聽到「增加消費、刺激生產」的謬論,這句話的前提是地球資源可以免費、無限開發。有些經濟學的話術,就像銀行印鈔票、量化寬鬆、比特幣,差別只是高科技的騙術。

「代券不如現金之處,就是額外的印刷與兌換成本。」

這個根本不是代券的缺點,現金鈔票印製也要錢,也要回收。這是沒有加在上述消費收益裡的國家成本。

以前以物易物、用黃金白銀消費,也一樣會有自然耗損,只是多少的問題而已。參與分配的人越多,耗損越大。

氦的發現與回收 氦是 1868 年天文學家觀測日食時的太陽光譜線時,意外發現的新元素,以太陽神 Helios 命名為 Helium ,也能突顯氦元素發現的曲折歷史。 氦元素質量比大氣主要氣體分子氮和氧輕很多,只要從石油或岩層溢出,就能輕易的飄到地球大氣層上方。雖然只有少數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