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先生」是一種尊稱,老師是我們心中「世界最幸福的工作」

先生是一種尊稱

學界常會以學者的「職位」稱呼當事人,有時說「教授」,有時稱「老師」,有時也會稱「博士」,即使當事人是有博士學位的教授。對於學術地位比較高的前輩,很多朋友也常以「先生」做為區隔。
怎麼稱呼,有時很困擾我們的助理,所以我常建議助理就直接稱對方老師最不容易出錯。其實我們開會時,需要指示「某人」時,就常以「林兄」、「林老師」來相互稱呼,對不熟悉邀請對方的助理而言,「老師」可能是最不容易弄錯的稱呼法。當然,老師也不一定是真正在學校教書的朋友,讓人受益良多的朋友也是我們的「老師」。總之,稱「老師」最容易讓對方「感到受尊重」,應該比較沒有爭議。
其實,不只學界,平常在文書上怎能稱呼對方,也是一門學問,有的人不喜歡被稱為「小姐」,也有人不喜歡被稱為「女士」,有的人喜歡自稱「老先生」、「老太太」,但是你有樣學樣時,他們可能又回過頭來虧你「欺老」。當然,也有的人名字比較「中性」,「先生」也常會被稱為「小姐」,或者「小姐」被稱為「先生」。我都建議助理在弄清楚前都以中性的「君」稱呼對方。
不過,學界還是什麼人都有,有的人就是以為自己是很有份量的人,喜歡有「獨特」的稱謂,那個獨特的稱謂,多少也反應當事人的品味,還多少「自以為」那個「稱呼」是受到普世「尊重」的。
報紙報導有時比較誇張,我覺得當事人可能目標不是「稱謂」的問題,但是個人還是深覺我們使用的文字常會刻意區分「男女」、「職務」,「中性化」、「模糊化」的稱謂,實在是有實務上的需要。
還有,最奇特的是,被稱為「老師」會備感「尊榮」這件事,也是我們這個社會非常獨特的一種「特殊情結」。一個人稱你為老師,有可能是他真的受到你的教誨,非常尊重你,也有可能只是說說,讓你感到「很開心」而已,對你實在沒有什麼「尊重」可言。
說個小故事
一個朋友三十年前去新竹的「大菜市」買菜,給小販一張「五百元大鈔」,小販當成「一百元小鈔」找錢時,朋友跟小販怎麼說都說不清楚,最後「笨笨的」祭出「我是老師,不會說謊」這招,結果居然引爆小販的「老師情結」,先是說老師只會欺負他們沒讀過多少書的小販,當了老師還和他們這些辛苦人斤斤計較,然後開始數說曾經欺負他的老師,曾經欺負他小孩的老師,完全忘了學校還有很多「認真幫忙過他和他的小孩」的好老師,吵架的時候,只看到教育界「不能見光」的一面。
由於爭點已經失焦,朋友學到的教訓就是,「以後在路上吵架時,千萬不能讓對方知道你是老師」,畢竟,「老師」和「吵架」這兩件事,在你的對手心裡是完全不搭嘎的。幾年後新竹市有位鄰居學校的教授出來參選,被對手以「教授只不過是會叫的野獸」指稱,朋友終於深刻的體會:沒有利益衝突的時候,你就是「教授」,有利益衝突時,馬上變成「會叫的野獸」。
其實幾十年來,甚至幾千年來,政府從沒有真正把老師當一回事。對你不利時,他會說你是「公務人員」,對你有利時,他會說你是「教員」,他們永遠有兩套遊戲規則伺候你。事實上,孔老先生活著的時候,不但號稱是史上最有名的「流浪教師」,還拖累一大票入門弟子,做了神仙才受尊崇,也只不過因為他的說法最合「掌權者」的胃口,實在也不是真心尊重。
得來不易,彌足珍惜
不過,再怎麼說,很多民調都顯示「老師」幾乎是最受民眾「尊敬」的行業,不信,看看媒體怎麼說那些「最不受尊敬的行業」。這一方面顯示「好老師」遠多過「為害教育界」的害蟲,一方面也顯示多數人都有在為「維持教育制度」盡過一點心力。
話說回來,大部份會選擇以「老師」做為職業的朋友,應該是比較淡泊名利,也比較喜歡「教育」的工作,不管做得好或不好,只要有一顆愛心,有一顆同理心,自然不會在乎別人怎麼看你,自然也會得到身旁學生、老師、朋友的「友誼」,這些情誼遠比那個「口惠不實」的「尊敬」來得真實、來得重要。畢竟,能教書當老師,已經是人生最大的福澤,其他的,一點也不重要。
知道「教育制度」是這個世界會成長的關鍵,我們有幸扮演一個角色,努力維繫這個「教育制度」,知道「尊敬」是需要「努力、認真」去經營,而非「天經地義」,會從天上掉下來,絕對比為瑣事爭論更重要。畢竟,當你年邁時,人家稱呼你一聲「先生」時,真的表示我們曾經盡心盡力時,一切都在不言中。
大學老師是小學老師教出來的
有個同事小孩小學一年級就立志當「小學老師」,一堆同事開心的逗他說:「大學老師也不錯啊,可以教出很多小學老師」,小孩子很認真的反駁「但是大學老師都是小學老師教出來的」。
我們成長過程多少都受到很多「好老師」「好前輩」的教誨和協助,我們可能在某個人生的歷程裡受到影響,決定要和我們的老師前輩一樣,走在這條路上。不管我們在哪個位置為教育努力,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些痕跡也正在清楚的記錄整個社會的成長歷程。
衷心祝福大家能實現小時候的夢想,也不要忘了我們對教育工作的初心與承諾,還要記得「好好享受」這個世界上最幸運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