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橫掃千軍,不知道片商為什麼亂翻譯,雖然點出「多重宇宙」的重點,但是加個不雅的稱呼,有朋友一看片名就拒絕往來,個人則是有另一種憂慮。

物理學家對微觀世界缺乏認識,除了擲骰子的機率世界,還引發什麼是「古典真實」的爭論,讓愛因斯坦留下兩句話「上帝不會擲骰子」、「如果都沒有人看月亮,月亮到底存不存在」,見證物質在微觀世界奇特的行為。

多重世界詮釋就是試圖突圍的一種說法,我們每次測量就選擇其中一個宇宙,進入「自己」選擇的宇宙,就像 interactive movies,觀眾可以集體決定劇情發展的方向。

傳說愛因斯坦曾經推許費曼的路徑積分,而路徑積分的概念也是多重世界的一種體現,更是目前量子場論的主流,主導高能物理學家的視界。隨後量子宇宙理論衍生的多重宇宙概念,讓宇宙學的研究變得很科幻、變得更引人注目。

困擾的是,導演在演員轉換、穿越宇宙過程,用一種 zoom、被暴力拉遠拉近的手法,讓人感覺很錯愕、唐突、缺乏美感,明明有很多更柔和、更美學的手法可以取代。例如電影 the one 穿越宇宙、Star Trek 遠距傳送的過程雖然也算暴力,但是傳送的人物不用被鏡頭拉來拉去,感覺衝擊還可以接受。

物理學家的穿越通常是利用蟲洞,類似 Doraemo 時光機走的時光走廊,這也是很多電影的穿越手法。總之,看片時因為第一時間感覺非常「暈車」、相當無法接受,看了好幾次才勉強看完。

當時,真的覺得,楊紫瓊不知道得罪誰,好不容易可以主演   HBO 主打大片,卻被惡意惡搞。直覺是疫情嚴重,對中國的怨念被轉移到華裔身上。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橫掃千軍,表示很多人喜歡,演藝公會也欣賞,很擔心以後片商會一窩蜂跟拍,以後可能看電影都必須忍受導演這種粗暴、浮動的手法。

不過,小時候習慣美國卡通流暢的風格,等到陪小孩看日本卡通時,一開始也是無法接受日本卡通,人物頓挫、不流暢的動作,感覺日本人只會偷工減料、粗製濫造。奇怪的是,看久了還是能夠適應,而且覺得這樣奇特的風格很自然,只能說人的適應能力還真的很奇特。

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

🎵

「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在第95屆奧斯卡金像獎(95th Academy Award)一舉奪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原創劇本等大獎,成為本屆大贏家。台裔導演關家永(Daniel Kwan)與製片王慶 (Jonathan Wang)接受採訪時表示,這部電影是「獻給我們台灣父母的情歌」。

第95屆奧斯卡得獎名單》楊紫瓊不負眾望封后!「媽的多重宇宙」共獲7獎

https://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4237709

補充說明

個人很不喜歡穿越宇宙的手法,暴力拉扯的手法看起來很暈車,最擔心橫掃千軍表示接受度很高,以後多數穿越電影都會這樣搞。

不過以後可能會習慣,就像第一次看日本卡通,畫面不流暢,覺得美國卡通比較好看一樣,現在連美國卡通也學,看久了自己也不覺得有問題,畢竟劇情比較重要、流暢也只是視覺暫留、真正在演戲的是自己的腦袋,習慣成自然。

很多影視文化原本就和現實脫節,只要挑戰傳統文化,運氣好就會普獲好評,只要普獲好評,很可能就會變成三人言市成虎,無法接受就會變成lkk 。不過這種影響有時只是曇花一現,例如,原本「健美」的主角,只要把自己搞成「楊貴妃」,通常也會得獎,(奇怪的影視文化)。問題是電影並沒有矯正惡霸對他人身體歧視的霸凌文化,主角拿了獎以後,社會還是回到原點。

這和一堆窮人不惜重本去追星一樣,有時沒什麼道理好說。

氦的發現與回收 氦是 1868 年天文學家觀測日食時的太陽光譜線時,意外發現的新元素,以太陽神 Helios 命名為 Helium ,也能突顯氦元素發現的曲折歷史。 氦元素質量比大氣主要氣體分子氮和氧輕很多,只要從石油或岩層溢出,就能輕易的飄到地球大氣層上方。雖然只有少數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