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論文、比經費是資本主義、市場文化。

  數論文、比經費是資本主義、市場文化。

以前有個數學系的朋友,現在是大師級的學者,以前常跟我說E. Cartan 和 H. Carton 父子都是數學天才,父親的論述像牛頓時期的學者寫在書上,他主要貢獻都寫在12本書上,兒子論文一海票,雖然父子都是重量級數學家,但是父親Cartan級數遠在兒子Cartan之上。(不過有了google,很快就發現,故事中的數字好像和事實有點出入,但是精神還是差不多)

這個數學系的朋友,現在已經是大師級的學者,我看他也是著作等身,為了養一大群學者,不得不屈從出版社試圖或隨波逐流所營造的出版文化。

以前丘成桐說過他年輕時在一票大數學家面前描述他如何解決一個數學大難題,當場大師都看不出他的證明有什麼破綻。

某大師回到加州後,寫一封信給他,請教他一個問題。丘馬上看出自己證明有個洞。當下裝作沒收到信、已讀不回。

丘說當時慶幸沒有email,更沒有line,他有半年時間補🕳️,半年後若無其事的保全他的驚世之作。言下之意,對現在速食文化很不以為然。

我的老師好幾次告訴我,西雅圖有一位學者,門口貼著「本研究室本年度累積論文量xxx」,因為論文數量龐大,擺明他連「看自己論文的時間」都沒有,那張告示就像小偷在警察局公告欄榜示:「本席目前戰果如何如何」,讓人感到學術殿堂居然可以如此XX

老師還說,那個系也有一位教授,升等之後指導的優秀學生非常多,但是他升等後就沒有自己的論文,指導學生的論文,不管他有多少貢獻,他都不掛名,因此升等後他就沒有發表任何論文。但是那個系的人都知道原委,非常尊敬這位學者。

諾貝爾獎得主 K Wilson 在得到Cornell的tenure前只有3篇已經發表的論文,但是他們都知道他是天才,而且他的論文發表在全系所有教授的論文裡。每個人都有求教於他的經驗,每個人的論文裡都有他的貢獻,系上的大老在他拿諾貝爾獎後,把3篇論文得到tenure 這件事掛在嘴邊,對他們是伯樂深以為傲。

撼動量子場論的費曼和許文革,他們當紅時期每年論文數量,數量都是兩篇上下,他們一定很難想像學術界怎麼會被出版社弄成麥當勞、漢堡王,還以「法式薯條」文化自豪,氣死法國人。🎵

當最乾淨的數學系也被迫開始數論文,人文學者被污染的時代恐怕也不會很遠🎵

這樣,人類文化最後的淨土,恐怕前景堪憂⋯⋯

氦的發現與回收 氦是 1868 年天文學家觀測日食時的太陽光譜線時,意外發現的新元素,以太陽神 Helios 命名為 Helium ,也能突顯氦元素發現的曲折歷史。 氦元素質量比大氣主要氣體分子氮和氧輕很多,只要從石油或岩層溢出,就能輕易的飄到地球大氣層上方。雖然只有少數地表...